在生活当中我们会观察到,有些孩子竞争意识特别强,但是又输不起。
五岁的月月就是如此,在家里和爸爸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,连着输了几次就开始生气。在公园里和小朋友一起玩,因为没有对方跑得快就大发脾气。妈妈想让她学习轮滑,她说自己不会,不想学,怎么鼓励都不管用。在篮球课上觉得自己球拍得不好,下课了就不愿意打篮球……月月这样的表现让妈妈很头疼,她觉得自己平时对孩子并不严格,也很少提要求,月月为什么会这样呢?
有一类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竞争意识,凡事都想做到最好,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。这不是缺点,因为社会本身就充满了竞争,孩子长大后也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。上学后,要在学习成绩上与同学竞争;去参加活动,又要与对手竞争;工作之后,又要与同事或同行竞争,适当的争强好胜是很有必要的。
家长的一些行为也会让孩子形成想赢怕输的心理。
有的家长自身好胜心比较强,也会给孩子提同样的要求,吃饭的时候和孩子比赛谁吃得快,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和孩子比赛谁先跑到终点,画画的时候和孩子比赛谁画得像等等。这些举动在无意间强化了孩子对结果的重视,导致孩子做任何事都想要赢过对方,达到目标了就特别开心,输了就接受不了。
有些家长经常夸奖孩子,但是夸奖的方式不合适,喜欢把“你真棒”“你真聪明”“你好厉害”这些词语挂在嘴边。这样的夸奖方式让孩子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,当他落后于别人或者做不好某件事时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挫败感,他会觉得自己没做好就不聪明、不棒、不厉害了,从内心里难以接受。同时,孩子也特别担心,一旦自己没有成功,大人就不会再喜欢他或者称赞他了,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难受的,所以可能会通过哭闹、发脾气等来宣泄自己十分复杂的情绪。
家长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,而是让他既能全力以赴地争取成功,又能从容地面对失败,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到以下几点:
1.引导孩子重视过程,不要过于在乎结果。结果很重要,但是不能是唯一目的。当孩子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时,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他自己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。以考试为例,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,家长可以告诉孩子:“我看到最近一个月你每天都会做一道难题,你一定总结了不少做题方法。”“我发现你专注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了,越来越自觉了。”“通过这次考试,你对自己更加了解了,也更明白下个阶段该怎么做了。”这样的说法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接受结果,也让这次考试更有价值。
2.客观评价孩子的现状,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法。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情时,总是有原因的。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自身的不足并想办法进行弥补。以下棋为例,刚开始孩子输给家长的可能性会比较大,孩子如果因为输了不想继续下棋,家长可以告诉孩子:“我知道你很想赢我,但是目前你的能力还达不到。并不是因为你不聪明,只是因为你缺少练习和经验,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如此。”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提升自己的方法,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。
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影响孩子,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开始时能够敢于竞争,过程中能够全力以赴,结束时能够坦然面对输赢。
本文由“郭利方心理工作室”原创,欢迎关注、点赞、评论,文章谢绝转载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