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有位妈妈找到我,她儿子上五年级,每天晚上写作业时都要和她"斗智斗勇"。孩子说:"妈妈,我就是不想做数学题!"妈妈立刻反驳:"你不想做?那怎么不早点说?"结果孩子摔门而去,第二天早上又带着同样的抱怨出现。这种对抗式对话,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道墙,他们只会把真实想法藏得更深。
真正的沟通应该像搭积木,需要耐心和技巧。记得有个女孩总把饭桌变成战场,每次吃饭都要挑三拣四。妈妈发现后,不再强迫她吃完,而是拿出手机拍下她喜欢的菜,说:"你看这道菜多漂亮,等你吃完我教你做。"孩子眼睛突然亮起来,主动把饭吃完。原来孩子不是不想吃,而是希望被认可和参与。
当孩子情绪失控时,很多父母会下意识地用"你再这样我就..."来威胁。但有个父亲的做法值得借鉴:孩子因为被同学嘲笑而大哭,他没有急着安慰,而是轻轻抱起孩子说:"妈妈小时候也被人说笨,但后来我学会了用画笔表达自己。"孩子突然安静下来,父亲接着说:"要不要和妈妈一起画个新故事?"这种共情式的对话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。
建立信任需要创造"安全距离"。有个初中生沉迷手机,父母没收后孩子反而更叛逆。后来父亲在客厅摆了个小沙发,每天晚饭后说:"我们聊聊天,你玩会手机。"孩子一开始觉得奇怪,后来发现父母真的在认真听他讲学校的事,渐渐放下手机开始交流。这种"半开放"的沟通方式,既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权,又建立了情感连接。
有时候孩子不听话,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建议。有个小女孩总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,妈妈发现她不是故意的,而是对整理这件事完全没有概念。于是妈妈拿出彩纸和胶带,和她一起把玩具分门别类,说:"我们给每个玩具找个家,这样它们就不会迷路啦。"孩子眼睛发亮地参与其中,从此养成了整理的习惯。
沟通就像种花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有个男孩总在写作业时分心,妈妈没有直接说"专心写作业",而是每天陪他做一件事:先画个简单的表情包,再一起听一段音乐。渐渐地,孩子发现妈妈的陪伴比说教更有温度,开始主动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陪伴,往往比强硬的要求更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,而是理解。当你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爱,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需要被看见的渴望。记住,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听你的,而是让他们愿意听你说话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