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楷就像个超优雅的舞者,既有楷书的筋骨,又有草书的灵动。好多人刚开始学的时候,就觉得它像个解不开的谜题。笔画写瘦了,字就跟营养不良似的,太单薄;写肥了,又像个大胖子,臃肿得很。连笔写快了,像鬼画符一样潦草,写慢了又没了那股韵味。不过别怕,只要掌握几个小窍门,你也能让笔尖在纸上欢快地“跳舞”。
第一步,选对“舞伴”。行楷可不是随便瞎写的,工具选得好很重要。纸就选半生熟宣,它吸墨还不洇,就像个靠谱的舞伴。毛笔别选太大的,兼毫中号用着最顺手,狼毫的韧劲加上羊毫的柔软,就像给毛笔穿了件刚柔并济的舞衣。墨汁别调太稠,调到那种“浓墨淡抹”的状态就行。笔尖蘸墨的时候,要“肚饱头尖”,这样运笔才有弹性,就像跳舞有节奏感一样。
第二步,从“散步”开始。别一上来就写整幅字,先练练“笔画散步”。横竖撇捺就像人的四肢,得先让它们“走稳路”。比如说写“永字八法”,别傻乎乎地数笔画,想象自己在拆解动作。点就像高山上掉下来的石头,横像千里的阵云,竖像万岁的枯藤,每个笔画都给它编个故事。写错了咋办?撕掉重新来!不过每天就练15分钟,让肌肉记忆像海绵吸水一样自然。
第三步,连笔是“呼吸”。行楷的连笔可不是瞎连的,它是字与字之间的“呼吸节奏”。就像“之”字的捺脚,可以轻轻带出下一个字的起笔,就像风吹过麦浪,一浪接一浪。但千万别贪多,先练两字一组的连带,像“天地”“山水”,让笔画像手指交扣一样自然衔接。
第四步,结构是“搭积木”。字的结构就像搭积木,重心得稳。独体字就像“单层楼”,左右结构像“双子塔”,上下结构像“叠罗汉”。比如说“林”字,左边的“木”像个站直的人,右边的“木”要矮半头,像个低头倾听的伙伴。写错字了,别老盯着错误看,用红笔圈出来,第二天重写三遍,错误就会变成你的“路标”。
第五步,临帖是“照镜子”。刚开始学别贪多,选一本赵孟頫或者文徵明的行楷帖,每天临摹一页。但别傻乎乎地照抄,要像“照镜子”一样。观察笔画的粗细变化,琢磨字与字之间的留白。临完后,把字帖盖住,凭记忆再写一遍,你会发现,手比眼睛记得还牢。
最后,让书法“活”起来。别把写行楷当成任务,试着写首小诗,抄段日记,甚至给朋友写封信。当笔尖碰到纸的沙沙声变成习惯,你就会发现,行楷不是在“写”字,而是在“呼吸”。快的时候像疾风掠过竹林,慢的时候像露珠凝在叶尖。
再给大家几个小贴士:写字的时候在下面垫张废纸,防止墨渍渗透;每周拍张练习照,对比进步可比数笔画有意思多了;累了就换个姿势,站着写悬腕,坐着写枕肘,让身体也参与到创作中来。
行楷的美,就像一首即兴的散文诗,规矩里面藏着自由,约束里面生长着个性。别怕写得慢,也别怕写得丑,当你把写字变成一场和自己的对话,那些横竖撇捺,最后肯定能连成属于你的绝美风景。怎么样,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