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想象一下,数学试卷上,小明用同样的解题步骤写满了一整页,结果最后一题只是稍微变了个样,他就抓耳挠腮做不出来了。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好多家庭的情况?孩子闷头刷题的时候,咱家长看着那叫一个安心,可一翻开作业本,全是机械重复的解题步骤,这其实是在慢慢偷走孩子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啊,就像小偷在夜里悄悄行动一样!
思维惰性这玩意儿,就喜欢在“正确”的环境里生根发芽。家长老是用“这题就得这么做”这种肯定句教孩子,辅导APP也只给标准答案,不给思考过程,孩子就慢慢养成思维依赖了。这就好比一个人总走同一条小路,大脑自动就规划好最优路线了,可探索新地方的勇气也没了。
那怎么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呢?咱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思维体操:
第一,把“对错”变成“发现”。孩子背出乘法口诀,咱别急着夸“真聪明”,问问他:“要是数字换个位置,结果会不会像变魔术一样不一样呢?”也可以把习题册里的应用题改成生活场景,比如问孩子:“超市搞促销,你咋用数学算出最划算的方案?”
第二,制造“思维断点”。孩子快写出标准答案的时候,咱突然来一句:“要是没学过这个公式,你咋拆解这道题?”这就像登山的人故意不走捷径,能激活大脑的备用路线。
第三,玩转“错误博物馆”。准备个彩色笔记本,专门收集孩子那些“愚蠢的错误”。孩子把125算成60却写成65,咱先别急着纠正,画个放大镜图案,跟孩子说:“这个错误就像魔术师的障眼法,咱来研究研究它咋骗了咱大脑。”
家长得从“解题专家”变成“思维教练”。有个妈妈辅导孩子写作文,突然说:“咱来玩角色扮演,你当外星人,用你们的语言解释这个故事。”这么一玩,孩子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就都冒出来了。
上周咨询室有个五年级女孩,她妈妈老抱怨她做题不动脑子。后来我们玩了个“数学侦探”游戏,把应用题里的数字换成水果图标,这女孩眼睛一下就亮了,开始推理起来。原来,思维的火花得有合适的引线才能点着。
思维能力就像肌肉,得持续锻炼才能强壮。咱别老焦虑孩子不动脑子,把每个习题都当成思维训练场。等孩子开始用“如果……会怎样”代替“应该怎么做”,能为一道题想出三种解法,那曾经只会机械做题的笔,也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啦!
所以各位家长,赶紧行动起来,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