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小雨的,她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,但每次数学考试失利后,父母的责备会让她躲在房间里哭到深夜。有次家长会上,一位妈妈红着眼眶说:"我每天给她报补习班,可她连考试时的卷子都不敢看。"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补习班,而是父母在她失败时的拥抱。当成绩单变成鞭子,那些被反复强调的"必须优秀"就会在孩子心里筑起高墙。
我曾帮过一个叫小杰的男孩,他妈妈总说"你看看别人家孩子都会弹钢琴",于是把小杰塞进各种兴趣班。有次在心理咨询室,小杰突然捂着胸口说:"我最想做的事是和小朋友玩泥巴,但每次说出口都会被妈妈打断。"这种强行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在社交场合里像被束缚的鸟,连最简单的游戏都变得艰难。
最近遇到的小悦更让我心痛,她总说自己"不够漂亮",连老师表扬她画得好看时,都会说"那只是碰巧"。有次家长带她来咨询,我看到她妈妈在手机里翻着网红照片,说"你看人家多精致"。这种将孩子的自我价值与外部标准挂钩的思维,就像给幼苗浇灌错误的养分,让自信的根系在错误的方向上生长。
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,有的需要阳光,有的需要雨水,有的则需要安静的土壤。当父母把"优秀"当成唯一标准,当孩子把"失败"等同于"不够好",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自我认知。真正的成长,需要我们学会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,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尺丈量他们的生命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