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孩子把书包扔在教室角落,是因为父母总把"别人家的孩子"挂在嘴边。小红的妈妈每天晚上都在饭桌上比较:"你看看隔壁小美,月考全班第一,你这成绩怎么还这么差?"渐渐地,小红把所有学习动力都转移到了兴趣班,直到某天在钢琴课上突然崩溃:"我讨厌音乐,讨厌所有能让我开心的事。"这种扭曲的自我认知,往往源于长期的否定式教育。
当孩子开始用"我再也不上学了"来对抗世界时,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责备。但去年遇到的高二学生小刚,因为父亲总是用"考不上大学就只能打工"来施压,最终在课堂上昏昏欲睡,作业本上画满涂鸦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先放下"必须学习"的执念,试着和孩子聊聊:"最近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难受的事吗?"而不是直接说"你要为未来负责"。
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在校园里找不到归属感。小杰的班主任总把全班成绩排名贴在教室墙上,他因此在课间躲进储物柜里。直到有一天,他把课本换成漫画书,老师发现后没有批评,反而在班会课上分享了自己儿时的漫画创作经历。这种改变让小杰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,他开始在数学作业里画上小动物,成绩反而稳步提升。
当孩子陷入厌学情绪时,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强行干预,而是创造安全的对话空间。上周遇到的初三学生小雨,因为母亲总是用"你再这样就别想上高中"来威胁,最终在深夜给班主任发了条消息:"老师,我想退学。"这时,老师没有立刻回复,而是第二天特意带她去学校天台看日出。当小雨看到朝阳升起时,突然说:"我想试试看能不能考上市重点。"
每个厌学孩子的背后,都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。有的需要被认可,有的需要被理解,有的需要被尊重。去年帮助过一个高一男生,他因为父亲坚持让他学理科,却对画画充满热情。我们没有强行改变他的专业方向,而是帮他把绘画和物理结合起来,在实验报告里画出分子结构图。这种将兴趣与学习融合的方式,让他重新找回了探索的快乐。
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时,父母可以尝试用"我们"代替"你"。比如把"你必须好好学习"改成"我们一起想办法让学习变得有趣"。去年有个五年级学生,因为害怕数学题而抗拒上学,父母没有强迫他做题,而是带他去超市计算商品价格,发现数学原来和生活息息相关。这种将抽象知识具象化的方法,让他逐渐消除了对数学的恐惧。
每个孩子都像一株独特的植物,有的需要阳光,有的需要雨露,有的需要更多的耐心。当发现孩子厌学时,父母不妨先放下焦虑,用温和的态度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。就像去年遇到的初中生小乐,他开始频繁请假,但家长没有立刻责备,而是发现他每天都在阳台种花。当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时,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自然萌发。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,往往比直接说教更有效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