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男孩在泥地里打滚,有些父母就赶紧拿出消毒湿巾;男孩爬上树梢,有些父母立马张开双臂准备接住。真正的教育,说不定得从“松手”开始。心理咨询师郭利方说,培养男孩就像雕刻一块璞玉,既要让他有点棱角,又得给他点温暖。
先说说第一个原则,别当男孩的降落伞。你去游乐场看看,总有一些爸爸像个小尾巴似的,一直跟在孩子后面,就怕孩子摔着。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,这是在培养“无菌男孩”啊!咱可以这么做:让男孩用树枝当宝剑,在安全的地方当小骑士;他膝盖摔破了,先问问“需不需要爸爸帮忙包扎”,别直接就抱起来;鼓励他自己去“小探险”,像去便利店买瓶牛奶啥的。芬兰教育研究发现,能适度冒险的男孩,长大后抗压能力能提高40%呢,这数据多惊人啊!
第二个原则是教他读懂情绪温度计。老话说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但男孩的眼泪可不是软弱,那是没被解开的密码。咱这么办:他比赛输了不说话,递张纸巾给他,别老说“下次加油”;用“你看起来像被雨淋湿的小熊”代替“别闹脾气”;看看动画片里角色的情绪变化,讨论讨论“光头强生气为啥跺脚”。有个6岁的男孩小杰,学会用“火山爆发表情包”表达愤怒后,动手的事儿少了70%,效果多明显啊!
第三个原则,失败是男孩的维生素。有次夏令营,男孩小宇搭不好帐篷,在那儿哭闹,教练没帮他搭,就递给他备用绳索,说:“记住,帐篷倒了能重搭,勇气没了可就难找了。”孩子比赛输了,咱别老问“为啥输”,多讨论“下次咋改进”;让他把拼错的乐高作品放书架上,标个“第3版设计”;用“暂时没成功”代替“你做错了”。
最后一个原则,培养他的“共情雷达”。男孩踢翻蚂蚁窝,别光说“不能伤害小动物”,让他蹲下来看看:“你瞧,蚂蚁队长在找走丢的队员呢。”咱平时可以养成“换位三问”的习惯:要是你呢?对方会咋想?还有别的可能不?通过角色扮演游戏,让他体验体验外卖员、交警这些职业。鼓励他给妹妹设计“不哭奖励贴纸”。专家提醒咱,男孩的同理心可不是天生就有的,得有人发现,有人引导。
真正培养男孩,就是给他一把既能劈开荆棘,又能轻抚花瓣的剑。咱别老修剪他的枝桠,别老给他遮风挡雨,说不定他那些看似野蛮生长的经历里,最后全是生命的韧性和温暖呢!各位宝爸宝妈,赶紧试试这些原则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