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孩子像小红,明明成绩中等,却被家长安排了钢琴、英语、奥数三门补习。孩子每天回家像被塞进流水线,连吃饭都变得机械。他们开始用"我讨厌"来对抗,甚至在课堂上偷偷画画。这时候,家长的急切反而成了孩子的枷锁。
更常见的是小杰的情况。他成绩下滑,妈妈坚持要报辅导班,孩子却说"我学不好"。可当妈妈发现孩子偷偷把辅导班的练习册撕碎时,才意识到这不只是学习问题。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,孩子渴望自由探索的空间,而辅导班的固定课程却像铁丝网一样限制了他们的天性。
也有家长遇到过这样的困境:孩子和辅导班的老师产生了隔阂。比如小雨在作文班总是沉默,老师批评她"不动脑",孩子开始把作业本折成纸飞机扔进垃圾桶。这种时候,家长需要先观察孩子是否在课程中感受到被理解,而不是单方面推进安排。
面对孩子的抗拒,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。就像小轩的爸爸发现,孩子对编程感兴趣,于是把数学辅导换成编程课程。孩子从最初的抵触,到后来主动整理代码,成绩反而提升了不少。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当学习方式与孩子的内在需求契合时,抗拒会慢慢消解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辅导班的安排需要像拼图一样,找到最适合的形状。与其强迫孩子接受,不如先问问他们:是课程内容太枯燥?还是时间安排太紧凑?亦或是需要更多鼓励?当家长愿意蹲下来倾听,那些看似固执的抗拒,或许只是孩子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