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害自尊的行为常常披着"关心"的外衣。李爸爸总爱说"你看人家小红考了满分",他以为这是在激励孩子,却让儿子在每次考试后都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。更隐蔽的伤害来自日常的忽视,像王妈妈经常把孩子丢给老人照看,自己忙于工作,导致女儿在幼儿园时就学会用"我不行"来掩饰自己的需求。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,实则在孩子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当发现孩子开始回避交流时,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,而是蹲下来观察。陈妈妈发现女儿每次写作业都低着头,便放下手头的工作,用手机录下女儿独自完成作业的视频。她惊讶地发现,女儿在写完作业后会反复检查,甚至把错题本涂得面目全非。这种细节往往暗示着内心的不安,父母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感受。
修复自尊需要具体行动。赵爸爸发现儿子在运动会上总是躲在角落,便主动约了孩子去打篮球。他没有强迫儿子表现,而是带着儿子一起练习投篮,当儿子第一次投进球时,赵爸爸脱口而出:"今天你投进了三个,比昨天多了一个!"这种真实的肯定让儿子逐渐找回了自信。修复的过程就像修补一件瓷器,需要耐心和恰当的技巧。
预防伤害需要改变沟通方式。刘妈妈开始用"我们"代替"你",当女儿数学考砸时,她会说:"这次考试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可以改进"。她把原本的指责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,女儿在复盘时发现,原来自己只是粗心而不是笨。这种转变让家庭氛围变得温暖,孩子也学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。
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独特的种子,需要父母用恰当的方式浇灌。当发现孩子开始用"我不行"来回应时,不妨先问:"你愿意和我聊聊吗?"有时候,一句真诚的询问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。修复自尊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,而是需要父母持续关注、耐心陪伴的旅程。就像春天的细雨,润物无声却能滋养生命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