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一位妈妈带着12岁的小明来找我咨询。她发现孩子每天早上都在哭闹,说"学校太无聊了",但更让她心痛的是,孩子最近成绩掉队,从班级前十滑到二十名。我问她最近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,她突然想起,孩子在月考失利后,曾偷偷把课本撕碎。原来,孩子不是讨厌上学本身,而是害怕失败带来的羞耻感。当学习变成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,孩子就会本能地选择逃避。
另一个案例是小红,13岁女孩。她父母发现孩子开始频繁请假,甚至在上学路上故意拖延时间。但真正让家长崩溃的,是孩子突然对所有学科都表现出抗拒,连最喜欢的美术课也提不起兴趣。后来才知道,班上有个同学总在背后说她"成绩差,长得丑",这种持续的社交压力让小红觉得学校是充满敌意的地方。她的抗拒不是对知识的排斥,而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。
还有一对父母,他们的儿子小杰突然对上学失去兴趣。孩子说"学校里学的东西都没用",但更奇怪的是,他开始沉迷电子游戏,每天放学后就抱着手机不撒手。经过深入了解,发现孩子在兴趣班里找到了成就感,而学校里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的抗拒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困惑,他们需要的不是强制上学,而是找到学习的意义。
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,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追问"为什么不想去",而是观察孩子在哪些具体场景里表现出抗拒。比如是否在特定科目前沉默,是否在同学交往中退缩,或是对校园生活产生抵触。这些细节往往比直接的抱怨更能揭示问题所在。一位父亲曾告诉我,他注意到儿子每次写数学作业时都会皱眉,但其他科目却能专注完成。后来发现,孩子在数学课上总是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这种持续的挫败感让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排斥。
应对方法其实很简单,但需要足够的耐心。每天留出15分钟,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,不要急于给建议,而是先倾听。比如问:"今天在学校最让你开心的事是什么?"而不是"你为什么不想上学"。一位妈妈分享,她开始每天和女儿散步时聊学校,渐渐发现女儿其实最怕的是被同学孤立,而不是学习本身。
有时候,孩子需要的不是改变,而是被理解。有位父亲曾说,他儿子每次上学前都要磨蹭半小时,他以为是懒惰,后来才知道孩子在反复确认"妈妈今天会不会骂我"。这种时候,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,形成恶性循环。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控制,而是给予安全的港湾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。就像春天的种子需要时间发芽,教育也需要等待花开的耐心。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们是否把学习变成了唯一的价值标尺?是否在无意中给孩子制造了太多压力?也许,换个角度看待教育,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