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有个家长分享,她六岁的儿子总在数学课上举手回答问题,但每次回答都偏离主题。老师多次提醒后,孩子反而更频繁地举手。其实这背后是孩子对"被关注"的渴望,他通过不断发言来确认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。就像小明在幼儿园时,每当老师提问,他总是第一个站起来,但回答的内容常常是"我最喜欢吃糖",这种行为模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常见。
有些孩子的话多不是因为调皮,而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。小芳妈妈发现,女儿在课堂上频繁和同桌说话,回家后却默默把作业本藏起来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在课堂上说话是为了掩饰自己对"被遗忘"的恐惧。这种情况下,简单的批评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焦虑,我们需要用更细腻的方式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。
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异常时,家长的反应往往决定着问题的走向。小杰爸爸每次听到老师反映儿子上课说话,都会立即训斥:"你怎么又不听话?"结果孩子越来越抵触上学。而后来当妈妈改变策略,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具体情境,再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时,发现儿子其实是想和同桌分享新买的橡皮。这种转变需要家长跳出"听话"的思维定式。
有效的沟通应该像搭一座桥梁,而不是砌一堵高墙。当小乐在语文课上频繁插话时,老师没有直接制止,而是课后问:"今天你是不是特别兴奋?想和大家分享什么故事?"孩子立刻打开话匣子,原来他刚读完一本冒险小说,迫不及待想讲述情节。这种引导式对话往往比直接训斥更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,就像小雨总在画画课上和同学讨论颜料颜色,小浩喜欢在体育课上大喊大叫。这些看似"不守规矩"的行为,其实都是孩子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渠道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纠正行为,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。
当孩子的话多影响到学习时,我们可以用"三明治沟通法"。先肯定孩子的积极面,比如"你上课时总是很认真",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,最后给出具体的建议。就像小安妈妈和儿子的对话:"你上课时经常举手发言说明你很积极,但有时候说话太急了会让老师听不清。下次可以先举手,等老师叫到你再回答,好吗?"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的课堂表现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用耐心和智慧去观察、去理解、去引导。当小杰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大喊"老师我有话要说"时,或许不是在捣乱,而是在尝试表达内心的困惑。这时候,一个温暖的拥抱和"想和妈妈说说吗"的邀请,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。
让我们放下"必须安静"的执念,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声音。那些在课堂上话多的孩子,或许只是在寻找被理解的契机。当我们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时,会发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控制行为,而在于建立信任的桥梁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