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说"学了也没用"时,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一位母亲曾告诉我,她女儿每次考试后都会把试卷撕碎,不是因为不在乎成绩,而是觉得父母只看分数,完全忽视了她的努力。这种"无效感"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裂着孩子的学习热情。有些时候,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更高的目标,而是被看见的肯定。就像小林的爸爸发现儿子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背书,却从未表扬过他的坚持,直到某天孩子说"你根本不在乎我努力的样子"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面对孩子的抗拒,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直接对抗。有位父亲在孩子说"我不想上学"时立刻爆发:"你这样下去怎么考大学?"这种说教式的对话就像在火上浇油,让孩子的防御机制彻底启动。我曾遇到一个案例:小红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,每天监督她学习到深夜,结果孩子在初三开学一个月后突然离家出走。后来才知道,她只是想证明自己不需要被控制,这种"反抗"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。
其实孩子们的抗拒往往源于对未来的迷茫。一位初中班主任分享过,班里很多学生在九年级时开始频繁问"上了高中能干什么","考不上大学怎么办"。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,实则是内心焦虑的外化。就像小明的妈妈发现儿子开始沉迷手机游戏,不是因为孩子不爱学习,而是他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。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,是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"学习地图",而不是用焦虑填满他们的生活。
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学习节奏,但很多家长却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衡量。有位母亲曾带着女儿去咨询,说"孩子每天做作业都磨蹭,我气得要打她"。后来才知道,女儿其实是在用拖延来缓冲学习带来的痛苦。这种"慢"不是懒惰,而是心理防御的本能反应。就像小林的爸爸发现儿子每天重复做同样的错题,不是因为不努力,而是他需要更多时间消化知识。
当孩子开始抗拒学习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最近有没有过度强调成绩?有没有忽略孩子的感受?有没有把学习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?一位父亲在孩子说"我不想学"后,没有立即责备,而是陪他去操场跑步。他们聊到孩子对未来的恐惧,聊到父母的期望,最终发现孩子其实渴望的是"被理解"。这种柔软的陪伴,往往比强硬的说教更有效。
每个九年级孩子都像未完成的画作,需要家长用耐心和智慧去勾勒。当他们说"不想学"时,或许只是在寻找一个出口,而不是放弃整个世界。就像小红后来在父母的理解下,开始规划自己的兴趣方向,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,反而找到了真正的学习动力。教育不是一场单行道的冲刺,而是双向奔赴的理解与成长。
最新评论